下一页
2013年,中国与俄罗斯签订了2700亿美元大单,俄罗斯石油公司计划在25年内对华供应约3.65亿吨原油。而随着石油价格战的爆发,市场有关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价格会否受到影响的议论也再度出现。 据冯煦明介绍,长期石油进口协议通常分为三种:一种是固定价格,一种是浮动价格,还有一种是区间浮动价格。其中,第三种最为常见。也就是说,当国际市场油价处于某一区间时,定期根据市场价格调整协议价格,当国际油价超过某一区间时,则改为固定协议价格。 瞿新荣表示,我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合作不仅限于原油,还包括天然气。但大部分长期协议是以贷款,而后俄罗斯通过向我国提供产品来还款的方式进行。 “虽然目前无法探知中俄之间石油贸易的价格,但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张国宝先生所著的《筚路蓝缕》中可以窥见一些细节,即我们与俄罗斯签订的协议中,石油价格并不是完全固定的,并且有一部分与现货价格挂钩,即纳霍德卡油价减去一项运输费。因此,当油价下跌后,我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的成本也会随之下降。” 那么,此轮价格战之后,国际能源版图将会发生何种变化? 王笑指出,未来如果在3月底仍未有任何供应方面的约束出现,那么未来各个产油国对于市场份额的争夺将会导致市场供应大幅过剩,供应预期对于油价的利空影响会不断放大。 “而在没有协议约束的情况下,供应的收缩将会是非常缓慢的市场行为,先扛不住低油价而减产的人将会失去本来的市场份额,从而完成原油市场供需的再平衡,胜利者将会继续抢占市场份额。”王笑说。 自2014年年中油价“腰斩”以来,国际石油供给需求格局发生了深刻改变。冯煦明认为,这主要体现在美国从历史上长期以来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转为供需基本自给自足,在石油上对中东地区的依赖迅速减弱,OPEC的内部组织能力出现明显的弱化,以及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影响力变大,主动性和话语权不断增强三个方面。 冯煦明认为,上述这些变化在中长期可能会进一步强化。“但即便如此,我国仍然应当加强战略石油储备和商业石油储备,而国际油价低迷正是扩大储备的时机”。 瞿新荣表示,“对中国而言,最重要的仍然是提升油气的开采效率和技术,因为涉及到国家能源安全。其次是推动国内油品的改革,促进产业升级和竞争,不应受外界太大影响。” 作者:赵璐来源:国际金融报 |
说点什么...